我的阶级认识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认识。作为一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和马克思主义者,若想以史为鉴,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就离不开对阶级斗争的研究。而要理解阶级斗争,则首先需要弄清“阶级”这一概念,尤其是阶级的起源、发展、消亡及其本质。只有透彻掌握这些内容,才能清晰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演变以及共产主义的真正意义。

阶级的诞生

为了认识理解阶级这一人类社会的结构,就不得不去回顾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通过具体的事物及其特征去理解。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开始的标志,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乃是人类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根据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观点来看,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而且,这种生产的开始是随着人类的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生产本身也是以人的个体之间的交往为基础的,而这种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这里所叙述的个体间的关系便是我们一般所称的生产关系,即是社会关系。此外由于人类的生产本身是改造自然来获取生活资料,劳动的过程便是人与自然的交往,即自然关系。一般地,对于这种自然关系,我们会用人类征服自然,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去衡量它,即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由此,我们便可以借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者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

原始社会

首先我们从原始社会的一般情况开始了解。此时的原始人类基本只使用自然的原始工具,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采集和狩猎。此时的还未有家庭的概念。随后到了距今约三百万年前,人类逐渐学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的石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人类除了学会打制石器外还产生了血缘家庭,家族内部同辈近亲通婚。在我国比较为人熟知的,如伏羲女娲,便是如此。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渐掌握制造较为先进和优质的工具,生产力相较之前大为提高,松散的群体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拥有同一祖先,互存血缘关系,禁止族内通婚且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图腾信仰;同时,实行民主制,所有氏族成员可以平等发言讨论问题,酋长皆由选举产生且可按需撤换。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方面则实行共产制。所有人共同劳作,生产资料均分公有,氏族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

由此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生产关系处于原始的共产主义公有制,没有贫富差距,压迫与剥削,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根据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知,这种原始的共产主义必然会在生产力提高的时候被其他的生产关系代替。

原始社会的末期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人类进入金属器时代。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幅升级使得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由此,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由于客观自然条件的优劣,社会逐渐分化为大河流域的农耕部落和不适宜农业发展地区的游牧部落。

这种分工首先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农业和游牧生活资料除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之外,还产生了剩余产品。农耕部落会与游牧部落互相交换剩余产品以进一步满足各自的生存需求。

同时由于生活资料的富足,以往在部族冲突中会被杀死的俘虏被保留下来成为奴隶成为劳动力,奴隶制诞生了。相对地,这种富足依赖于生产者的身体条件本身,即生产者的劳动能力。这种凸显人生理差异的劳动方式提高了生产力,同时导致了先前的集体劳动不再具有优势。

也就是说,在没有额外条件的情况下,将较为先进的生产资料交由更加强壮的劳动者可以使得生活资料的获得率最大化。由此,原始公有制的集体劳作便逐渐被小规模和个人的劳作所取代。这种劳动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的条件上,所获得多余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力也因此发生变化,私有制便是在此时诞生了2

社会大分工与阶级的形成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也发生了,即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这种分工又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使得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经过独立出来的手工业逐渐发展之后,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地生产活动,即是商品地生产活动。之后社会地第三次大分工也发生了,那便是商业的独立。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金属货币出现,土地和奴隶都成为了买卖的对象,甚至出现了高利贷地剥削形式。

富有者对于贫穷者的优势全方位出现在除了经济本身之外的方面。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私有导致了富有者对于贫穷者的事实上的支配。自此,原始社会解体,社会分裂成剥削群体和被剥削群体两大群体。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且这两大群体由于私有制造就其迥异地经济和地位差异,一般意义上我们称这两大群体为两个阶级。也就是说,一个阶级便是一群拥有相似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的代称。而对于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种诉求之间的冲突便是阶级斗争。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 阶级的形成和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理解社会结构和变革的关键。

阶级的基础

为什么阶级这种社会结构会存在呢?通过上文对于人类原始社会的诞生和消亡的概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原因所在。但是,对于生物有所了解的同志想必明白,阶级社会结构并非是人类独有。人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但是人类又不同于动物,而人类社会又因此而不同于动物社会。所以,对于造就人类特殊性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抓住人类阶级的本质。

是否是人类拥有思想而不同的呢?从基础的方面来看,一切的脊椎动物都拥有大脑,而大脑作为神经中枢,产生且控制着动物的精神现象。大脑较为高等的动物,如哺乳类下的灵长目与鲸目,都拥有较为完整的情感、记忆与推理能力。人类的语言思维同样也是从这些精神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思想并非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4

既然本质的区别并非是生物上的区别,那末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从之前我们论述阶级如何诞生的部分可以得到答案。人类为了生活这个基本目的而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衣食住行。为了稳定地生产生活资料,人类首先便是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物品用以辅助,这些物品便是生产资料,即工具4。因此,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便是人类能够主动地生产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随着历史的进程,藉由生产资料的进步,人类逐渐将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建立起了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因此,总的来说,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根本区别乃是人类的生产行为,而这种行为在社会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又使得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从公有变为私有。这种私有制的存在便导致了阶级的存在5

这种差异造成的变化是历史发展中人类提高生产力的必然结果,但这个结果同时导致了原先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产生改变。这种改变产生了新的矛盾,即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基础便是阶级矛盾。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阶级斗争。

矛盾与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冲突运动,是解决阶级间矛盾的基本手段。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利益,这些阶级的矛盾统一是整个社会,而阶级的矛盾对立便具体地体现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上。在一个真实的社会之中,矛盾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冲突,在冲突之中变化,但是在阶级社会之中,矛盾始终会存在于不同的阶级之间而不会主动消失,只是不同的阶级朝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冲突便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在真实社会中具体表现为阶级斗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叙述的那样:“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 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此处不多叙述,所有内容皆是唯物辩证法中所论述的对立统一规律而非他。对于此处不甚了解的读者可以参考《列宁选集》第二卷相关内容或者《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矛盾论》这篇文章67

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阶级的各个领域之中,表现为各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阶级逐渐向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转化,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地,阶级矛盾便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经济斗争

在经济斗争中,资本家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便会以削减工资、增加工时等手段最大化可剥削的剩余价值。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会采取罢工、游行等手段同资本家斗争。

政治斗争

在政治斗争中,资产阶级政党为了维护阶级利益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打击瓦解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以议会制为代表的多资产阶级政党主导的政府。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是从资产阶级夺得政权,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对资产阶级实现专政从而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正如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阶级所做的那样。

思想斗争

在思想斗争中,资本家通过文化和宣传等种种手段抹黑、渗透无产阶级并否认其进步性,分化无产阶级并在其中培养思想上的代言人,实现思想上的完全奴役。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便是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武装无产阶级,使其免受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揭露其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上的斗争只是一种改良主义,并不能触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根基。因此,无产阶级需要坚持使用正确的阶级斗争手段去解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结束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社会阶级的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诸多历史学家在看待历史时总是夸大强调个人的作用,而刻意忽略了社会利益群体,即阶级在历史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便是与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对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又被称为英雄史观,是与真实历史相悖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如今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依然盛行,作为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有着很坏的影响。因此,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就首先必须掌握正确分析理解历史的方法,即如何分析社会阶级及其在历史中的角色8

在阶级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阶级之中。要想了解整个社会的全貌,就不能不去分析每个阶级的状况和利益所在。如果不使用这样的视角,脱离阶级去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行为,不仅无法对不同史料鉴定真伪,还不能辨明其在具体事件中的真实目的所在。对于一个历史事件,不仅仅要关注某些个体在其中的行为和影响,更要关注这些个体背后的阶级利益以及其所属社会中的其他阶级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状况。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才能理清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而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通过正确地看待历史,无产阶级才能正确地从中总结经验,也唯有此才能正确地理解社会的现状和不同阶级的力量分布,为阶级斗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阶级的消亡

当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阶级的历史意义及其必然性,我们就必须明白,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真正目标为何。阶级的诞生源于私有制,阶级的存在导致了人与人的对立,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阶级的存在使得从自然的角度上完全一致平等的同一种族的人类内部分化为了不同的种族:少数的人过着人类的生活,而大多数人却退化为动物,被奴役着3。为了人类的未来不在这毫无意义的内耗中消亡,我们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消灭压迫与剥削,即消灭私有制,结束阶级的历史,使其消亡,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9

共产主义的科学构想已经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众多著作中详细论述,为后来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总的理论指导5。列宁和斯大林则通过社会革命进行了实践,社会主义,即所谓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建立,使得落后的封建主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沙皇俄国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0。在诸多周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并加入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了,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联合政府11。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并取得了不亚于苏联的成功。但是事实证明,正如列宁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阶级并没有因为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被消灭而随之消亡。权力的再分化使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依然遥远而漫长12

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阶级社会必然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消亡,成为历史的遗物,否则人类自身便会成为历史的遗物2。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最受压迫的阶级,也是生产力最先进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将成为实现这一发展的领导力量。而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便是团结和引导无产阶级,帮助其实现历史使命。

毛泽东在其革命时期的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13 造反便是被压迫的阶级为了解放自己,对压迫的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过程。因此,为了理清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及其应有的觉悟,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阶级斗争而非其他。

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地去改造这个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应是一个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目标和追求。阶级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并论证了这一必然性,同时指出,人类发展的下一阶段应当是阶级的消亡。而这一目标在阶级社会中,唯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阶级斗争取得胜利方能实现。

无产阶级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资产阶级同样如此。这场斗争的胜负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唯有通过每个有觉悟之人不断的努力方可实现。正如马克思主义者所坚信的那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参考文献